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

太平洋戰爭中英俘在金瓜石之生死歲月(金山還是地獄)

產銅地獄的金瓜石礦山
依據英俘的著作,自日軍由馬來北方登陸後,分為三路南下,並擊沉「利巴爾斯號」和「威爾斯王子號」二戰艦後,全馬來英軍亦己奉命成為山下奉文手下敗將.新加坡陷落的消息,不但傳到金瓜石,還播放了日軍自行車部隊進入新加坡的新聞照片!學校呢,一千二、三百餘名學生,每人祗用一角錢買一粒小皮球,老師說:「因為皇軍己佔領了馬來,本來我們最缺乏橡膠,現在可以不必擔憂了.一角錢買一粒皮球,證明皇軍的偉大,大東亞共榮圈正在遂步建立.」金瓜石礦山原是金、銅兼產地區,但對美、英宣戰以來,金己失去對外用途,而銅郤是大量生產.用於製造武器,需用量節節上升,今以皮球鼓勵學生,就是鼓勵彼等父兄感謝皇軍,務需更加賣力增加生產,由是,祈堂廟的後山早己樹立一字六尺大「增產第一,安全第一」八大字.而往日未有聲色場合的礦山都巿,一下子也出現了二家大型臺藉妓女戶,一 家朝鮮樓,內有美麗的朝鮮小姐,隨時服務礦工.鼓舞士氣,這就是當年的金瓜石社會.
 
但金瓜石礦山是耗費人命十分嚴重地區,初日本礦業在昭和八年「1933」年,向在臺日商後宮金太郎買下金瓜石礦山.走向國策會社換軌經營後,曾大量自 中國温州招徠大量樸實無知的華工,多逹三千餘人加入銅礦工作稱為「支那人」,但「支那人」操作鑿岩、炸銅礦等高收入而危險的工作,未及二年,就陸續染上矽肺症,相繼客死異鄉或發覺採銅礦之可怕,而紛紛轉往煤礦場、築道路、當碼頭苦力或挑炭、甚至做長工、討海、做生意等,華工 人數不及其半;以致日本礦業買山時為這些温州華工所建立,時稱「温州寮」「大寮」的十座工寮的十棟工寮,也己呈現多數空置的情形.礦山為增加銅產,雖需礦工,郤因七七事變以來,中國人仇日,航線中斷諸因素,無法再招徠「支那人」.
如今大東亞戰爭既啓,日人認為這是「聖戰」,而馬來半島既有數萬名俘虜,須由皇軍提供糧食,大本營就迅動腦筋,依照1929年,各國在日內瓦所修訂的協議,待遇戰俘的若干規定與漏洞,準備徵迫這些打敗的敵國軍人,進入地表擔任銅礦床中的粗重工作,採銅礦送往日提煉製成武器,再藉以打擊其母國.易言之,情形與銀幕上所看到的「桂河大橋」有異曲同工之妙.
既然「武運長久」帶給日本軍閥如此利用戰俘的打算,國策公司日本礦業株式會社金瓜石礦業所,也自昭和十七年(1942)中,加速工程,擇於後名「太子賓館」的隔溪對面山坡,切階開闢三塊建地,迅速建造六棟木造新工寮,成為新「温州寮」.將舊寮殘存的温州藉華工遷移於此,空下來的十棟舊工寮原是開放式的,就 地於傍山三面築起高牆,臨崖一面則造矮牆,西南角與後門,各設衛兵,入門後增建一座辦公室兵舍,時謂「金瓜石捕虜監視所」.係台灣六處俘虜收容所之一,其他五處分別在臺北、臺中、白河、屏東、花蓮等地.

祗是被捕送來金瓜石的俘虜,是將被押入地下深處,充當耙礦石、推礦車勞力,開始其地獄般黑暗日子,當地人的記憶中,自這天起,將這十棟工地寮,改稱為「啄鼻仔寮」而「温州寮」的名字,就轉移到太子賓館對面山坡地上,其基址與部份工寮,至今猶存.


 
英俘在金瓜石的史實
有關英國俘虜在金瓜石捕虜監視所的遭遇,所受折磨,是距今己逹六十年以前的事,日軍資料方面,礙於筆者並非專長於戰爭史或外交史研究者,至今未能知其下落.而國內亦未尚見有學者提起.但所內一、二資料則於戰後被返回的英俘所得.叧在當年,曾有多名既將届兵役年齡的當地人,受徵當捕虜監視兵,以二等兵身份服役,擔任押解與管理諸雜務;再者,辦公室也僱用一、二名當地小使「工友」;俘虜進入礦坑是雜在臺藉礦工部門的,他們在金瓜石的歲月,就從下礦坑那一天開始,不斷被口述傳出.本文於開頭己提及俘虜中一名通信中士愛德華士(Jack Edwards)在返回英國多年後,發現威拉(有譯惠勒)Wheeler)少校與砲兵隊的克魯斯理(J.F. Croossley)少校所珍藏之俘虜日記,仍依據資料加上親身經歷,著述名《BANZAI YOU BASTARDS!》
Jack Edwards,  Lomdon :  SouvenirPress1994,作者提供.之英文書在香港出版,而後經其日譯《くたばれジセツプ野郎》(去死吧!日本渾蛋)的營中實紀,其遭遇才得以流傳下來.
但愛德華士係自始至終關在營內,並服勞役於銅礦坑,對金瓜石俘虜營之環境以及記憶與所目睹之外界,亦有少部份之落差;再者,本書雖亦有中譯本在香港發行,但譯者對於日人之軍階以及金瓜石之環境描述,亦存若干用字之不同,筆者自幼生於礦山,後且學歷史而專治礦業史和地方誌,因將所目睹與故老所口述者,撰成本文以饗同好,並向原作者和戰士們致敬.
 
温州寮和啄鼻仔寮
金瓜石俘虜監視所,日人通通稱為「捕虜監視所」,其營舍既係利用前日本礦業所建「温州寮」而改用,位在金瓜石勸濟堂東北側之下,於照和六年(1931),由後宮信太郎揚言將投資百萬圓築製煉所,並徵購民居與開闢山坡地成為平地面,積約三千玶之四方型階地上,後面連接第一長仁,略成三面山坡之勢,東面採用麻米石堆疊起日本城牆式石壁,陡峭谷底之內九份溪,落差達二十幾公尺之高,如此三面環山,一面臨崖,場地也就甚為特殊.
惟日本礦業買山後進行大建設時,己擇址於水南洞長仁大山坡,興建東南亞最大之十三層製煉所,此塊空下來之建地,乃興建十棟長型木造工寮,西南角入口處附設一禮堂,東南角另建男女公共浴室,前面又叧建一棟小型太平間,預備居住之礦工,若有染上礦山病(矽肺病)病危時,可移入其中,讓其安詳而去,說來是十分可怕的;其後數年,因病者增加,一間不敷用,復於西北角廣場上增建一間,本地人稱之為「死人間仔」令人懼怕.

     温州人居住時,因係開放式,與本地人混成一體,本地人亦可自由出入浴室;走江湖、賣膏藥的亦時常在夜晚,來西北角借地作場,没有限制.移用為俘虜所後,四周既築高牆,而前後門置衛兵,本地人無法進入,但仍可由後山山坡上或對岸聚落間,遙遙望見俘虜在營內的日常活動.監視所長人稱脇山大尉,其下有中尉、少尉、准尉、曹長、軍曹、伍長、兵長、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而二等兵都屬應募而來的臺藉人士,日名「捕虜監視兵」.而脇山大尉和他的家眷,住在礦山所提供金瓜石鐡工廠下方的日本宿舍.脇山大尉每次出門前,都全副盛裝的,帶著軍刀,上著 白手套,下著長統馬靴,出現於前往監視所的中途,像「桂河大橋」中的早川雪洲那般神氣,學生遇到他是要行禮的,他也舉禮回應,令人心生敬畏.



(文章摘自:臺灣風物 552.20056月出版 唐羽-一名當地小頑童看到聴到的俘虜營)(網址:https://groups.google.com/forum/#!msg/yotu/BIK99e56wOU/PbzTQlWDSVQJ)(攝影:陳志強,舊址現已成立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)(維基百科: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7%91%E7%93%9C%E7%9F%B3%E6%88%B0%E4%BF%98%E7%87%9F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