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有居住聚落的地方俗名,包括"坑仔內、倒翻獅、瑞工腳、番仔厝、相思嶺、翻水嶺、56階",當然這些俗名,其來有自。但我們今天暫先不討論這些由來,日後再透過耆老的訪談,一一將這些典故,做成記錄,讓瑞芳文史得以傳承。
今天我們要談的是,關於龍山里幅員遼闊,因為聚落依山而建,聚落與聚落之間、聚落週邊常有的環境綠化。其實,很幸運的是在我們里上,常能與綠色的植物生活在一塊。但,在拜訪里民過程中,她們也告訴志強,龍山里常需要整理雜草,也因此在以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割草。
我們都不喜歡雜草,的確會是妨礙行人與居民的環境安全以及街道路美化。感念現任里長,非常熱心的常請割草工人處理這個問題。
而我,想了想,這樣的環境維護很重要,而且換個方式或許可以更好!
從維護說起,現在的做法就是在春風吹又生的植物生長上,不斷的割草。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,既然要維護,草割了就是需要定期再割;那把維護換成照顧花花草草,是不是能讓所需花費維護的成本更有CP值。
再從社區營造說起,未來的做法就是將選定這些雜草區,挑選適合種植物與花草,並兼顧水土保持,甚至可以讓里民自己來種植,家長小孩大家一起來,也可以讓小朋友從小認識植物;此舉希望能透過居民參與,在潛移默化中也在居民心中撥下種子,一個重視並能關愛自己居家的週邊,主動維護環境的綠化開始。
可不可行?
端看我們想不想要,只要你想要,一定可以。社區發展協會、里辦公室,可以申請到經費都很有限,在未來更應該仔細計算與加入預算、會計、財務等計畫,讓每筆經費更有效的運用。期許能用最少的預算做最有經濟效益的社區營造。
新北市瑞芳區龍山里里長參選人 陳志強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